CNC零件加工是現代制造業的核心技術,其精度和效率直接決定了產品質量,理解其流程和關鍵要素,無論是自主生產還是外包合作,都能更高效地實現零件制造需求。
?
從“設計圖紙” 到 “成品零件”,需經過 6 個核心步驟,流程標準化是保證精度的關鍵:
產品設計(CAD)
工程師使用設計軟件(如 SolidWorks、AutoCAD、UG)繪制零件 3D 模型或 2D 圖紙,明確尺寸(如孔徑、公差 ±0.005mm)、材料(如鋁合金 6061、不銹鋼 304)、表面要求(如粗糙度 Ra1.6μm)。
工藝規劃
確定加工方案:
- 選擇機床類型(如復雜曲面用加工中心,軸類用車床);
- 規劃工序順序(如先粗加工去余量,再精加工保精度);
- 選擇刀具、切削參數(轉速、進給量、切深,如鋁合金銑削轉速 8000-12000rpm)。
CAM 編程
將 CAD 模型導入 CAM 軟件(如 Mastercam、UG NX、PowerMILL),設置加工參數(刀具路徑、切削方式),軟件自動生成 G/M 代碼程序,再通過 U 盤或網絡傳輸到 CNC 機床。
機床調試
操作人員需:
- 裝夾工件(用虎鉗、夾具固定,保證定位精度);
- 安裝刀具(校準刀具長度、半徑,避免撞刀);
- 對刀(確定刀具與工件的相對坐標,輸入數控系統);
- 空運行測試(不裝工件,模擬加工路徑,檢查是否干涉)。
正式加工
啟動程序后,CNC 系統自動控制機床主軸旋轉、刀具移動,按預設路徑完成切削,過程中可通過機床顯示屏實時監控加工狀態(如轉速、進給、坐標),部分高端機床支持自動檢測尺寸偏差并補償。
成品檢測與后處理
檢測:用卡尺、千分尺、三坐標測量儀(CMM)檢測尺寸精度,用粗糙度儀檢測表面質量,確保符合圖紙要求;
- 后處理:根據需求進行去毛刺、拋光、電鍍、熱處理(如淬火硬化)等。